不忘初心 绿色再生

国家连出重手塑料污染,敢问是否有药可医?

字体大小: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69亿吨塑料最终成为垃圾,其中,从未回收利用的重达63亿吨。它们或是被送往垃圾填埋场,在以百年甚至千年的漫长时间中等待降解,或是最终进入到海洋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69亿吨塑料最终成为垃圾,其中,从未回收利用的重达63亿吨。它们或是被送往垃圾填埋场,在以百年甚至千年的漫长时间中等待降解,或是最终进入到海洋中。



全球范围内,海洋仍在艰难吞食着日渐增加的塑料垃圾。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不得不与垃圾共存、被人类废弃的塑料制品所伤害,甚至最终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海洋塑料污染,每年会杀死数百万的海洋生物,覆盖700多个物种。


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由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并对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和塑料包装环保绿色化达成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布了限塑令或禁塑令。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限塑方面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近年来,“限塑令”再度升级,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刚刚过去的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旨在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筑起防止塑料向环境泄漏的一道道“堤坝”。


接二连三出手,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塑料制品使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之路?


限塑十年,老问题尚存 新业态又带来新挑战


塑料的发明被称为20世纪的“炼金术”,强大的可塑性使其能够迅速应用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从刷牙的牙杯、洗脸的脸盆,到出行携带的瓶装水、收集垃圾的塑料袋,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处处都有塑料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看,塑料本身并非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质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泄漏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带来视觉污染、土壤破坏、微塑料等环境危害。因此,塑料污染治理的核心是筑牢塑料向环境泄漏的坚固“堤坝”。


这其中,废旧薄膜、超薄塑料袋等因为特别容易被丢弃、被动物误食等弊端,成为首当其冲的治理对象。


2008年开始施行的“限塑令”,明确“限塑”重点为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有关专家表示,当时市场80%以上的塑料购物袋厚度都无法达到要求,一般农贸市场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厚度在0.005毫米左右,大型超市和商场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厚度一般在0.015毫米~0.020毫米之间。


从“限塑令”颁布以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公布官方数据来说明其成果。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这些数字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些许安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塑料袋用起来方便,当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这也使得“限塑令”难以奏效。在大型商场、超市,限塑令能够得到较好执行,但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袋的顾客仍是少数。在菜市场、临街小商铺、街边小摊点等“限塑令”的死角,超薄塑料袋仍是“零成本”使用。


存量难减的同时,一次性塑料用品在外卖、网购、快递行业被广泛使用,让“限塑令”面临新的挑战。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08~2016年,我国快递业消耗塑料袋从82.68亿个增至约147亿个。据公开数据显示,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2000万左右,而1单至少使用1个塑料袋。这些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使得“限塑令”大打折扣。


政策再加码,新“限塑令” 多措并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作出总体部署。在这份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的《意见》中,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对不同类别塑料制品提出相应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以往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相比,《意见》更系统,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更协同,既提出了禁止、限制类的管制要求,也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处置等系统性措施;更有序,充分考虑地区与行业差异,分步骤、分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整体工作。


此后的一年间,我国有30多个省份制定了省级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2021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大超市里的塑料袋已经变了样,无纺布袋、可降解塑料袋替代了原先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也在全国的饮料连锁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纸吸管、可降解吸管或直饮杯盖。这些,就是在执行升级版“限塑令”的要求。


如今,政策再加码,新鲜出炉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则是在充分总结2020年以来塑料污染治理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聚焦塑料污染的本质和主要矛盾,进一步完善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进一步细化了塑料使用源头减量,塑料垃圾清理、回收、再生利用、科学处置等方面的部署,进一步压紧压实了部门和地方责任,旨在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在“十四五”时期取得更大成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在源头减量方面,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在回收处置方面,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农膜回收率达到85%,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在垃圾清理方面,重点水域、重点旅游景区、农村地区的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塑料垃圾向自然环境泄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多举措全面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进入自然环境中。而露天塑料垃圾清理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弹,需要各地区高度重视,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增强预防措施和源头治理措施。


上述结论,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处理塑料制品的几种方式:循环利用、焚烧填埋、源头预防。根据《方案》,我们需要加强循环利用、减少焚烧填埋、开展源头减量。而将之对应到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的全链条中,就是构建起生产消费环节减量化使用,回收利用环节最大化再生循环,末端处置环节全量化安全处置的系统治理体系,最终让这种人工合成材料因人类活动而“生”,也因人类活动而“灭”。


一是生产消费环节:源头减量。源头减量的重点,依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副研究员张德元分析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广大企业和消费者主体责任不明确、节约意识不强,导致商品过度包装依然“泛滥”,各类一次性塑料制品浪费现象比较普遍。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广、价值低、收集难,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其生产和使用量。


二是回收利用环节:变废为宝。塑料制品具有资源性和环境性双重属性,如果能对废弃塑料进行很好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就会变成新的资源,从而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据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回收利用各类塑料近1900万吨,在提供优质工业原料的同时,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可减少约45%的污水排放和60%~70%的能耗。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废塑料回收再生量占当年中国塑料产量的比重仅为1/5,回收利用的空间依然较大。


事实上,从汽车到家电、3C电子、包装以及消费品,不少产品都可实现塑料回收。以汽车为例,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中大概60%~70%的塑料件可以实现回收,目前北京化工研究院正在研究轮胎和复合材料的回收技术。


在消费品领域,普通饮料瓶的回收占比最大,达到24%以上,重量约为380万吨左右。为了实现大批量回收,在上海,全国首条用再生塑料为原材料的“塑料道路”已经投入使用,铺设道路使用了由超过6000个牛奶瓶等塑料废弃物和沥青组成的新型聚合物材料。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预计,未来国内的可再生材料产值可达千亿元左右。


三是末端处置环节:安全处置。即便不能回收利用,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置。《方案》明确要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推动难以再生利用的塑料垃圾能源化利用,实现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


此外,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还有大量塑料垃圾积存在江河湖海、田间地头等自然环境中。这些露天塑料垃圾不但影响公共景观,也会污染水环境、土地环境。特别是遇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和洪水灾害后,大量塑料垃圾被冲刷到河道、堤岸、海滩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


目前,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农村等区域被认定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的重点区域,这些地方将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整治,做到“应清尽清”,确保“看得见”的塑料垃圾尽快消除。


供给端,2020年我国PBAT、PLA年产能分别约为30万吨、1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一半;预计到2025年,我国PBAT、PLA年产能将在700万吨左右和100万吨以上,约占全球产能2/3以上。伴随着产能提高,其成本也在下降。


需求端,据测算,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


《方案》强调,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充分考虑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各类替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健全标准体系,规范应用领域,明确降解条件和处置方式。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规范行业秩序。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表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促进广大消费者不用、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才是政策应有之义。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在上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回收大会”的致辞时表示:迎接和面对“再生塑料新时代”呢?


企业应该:


一、树立新理念。要解放思想,顺势而为,梳理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我们再生塑料行业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要利用行业政策和环境的红利期,解放思想;要有大局观,要树立更高的格局,全产业链的思维以及务实的、戒骄戒躁的主流思想;更要找准方向,不走埋头苦干却不知抬头看路的老路。新的方向和道路一定会给行业、给企业、给在座的每一位来宾带来新的成就。


二、设立新目标。要加速企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企业。再生塑料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一个行业要想适应未来的发展就一定要在管理上走向现代化,而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是抓住行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的生命诞生,从外部打破就是死亡,因此再生塑料行业要有破壳重生的勇气,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才能与品牌企业接轨,与世界接轨。


 三、注入新技术。要加大技术装备投入和研发,为行业提供高值化产品。目前再生塑料行业存在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但这个矛盾正是行业发展的机遇,所以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围绕着如何实现高值化的问题。“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高值化利用废塑料可以大大避免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再生塑料的价值。因此我们要着重研发高值化技术、装备与工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率。


四、开发新模式。中国是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有庞大的废塑料回收网络和丰富的废塑料加工处置经验,未来再生行业在充分发挥中国产业优势下,以市场为主导,开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的塑料产业链聚合新模式;充分挖掘废塑料回收低碳宝藏,逐步形成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新模式。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中国发展网


更新日期: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