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绿色再生

“限塑令”升级:白色污染还会持续吗?

字体大小:

2020年5月6日 


微信截图_20200511091309.png

艺术作品《巨环》由近2万件回收塑料制品组成,表现“垃圾带”正环绕着我们的现实,提醒人们减少产生和丢弃塑料垃圾(图:新华社)

 

2008年,中国首次颁布“限塑令”。自此,人们可能每次去超市购物都需要至少多掏两毛钱买上一个塑料袋。12年后,“限塑令”迎来了2.0版。“限塑令”升级,其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白色污染治理压力?又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或许,人人都应该借此机会对习以为常的“塑料生活”深思一番。

  

控制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它的好用之处实在是太多了:透明轻薄、坚韧结实、防水绝缘、不生锈、耐腐蚀、不易碎、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塑料袋让二十世纪的人类生活整体都轻便了起来,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也犹如一场科技革命般迅猛。2010年,吉尼斯世界纪录把塑料袋确认为世界上最普及的消费品。可是与此同时,它又被《英国卫报》评为二十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塑料废物年产生量约为3亿吨。另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约为5万亿个,每年使用约2,000亿个塑料瓶。中科院研究表明,从目前的塑料废弃物走向看,回收的塑料仅占35%。而没有回收的塑料垃圾中,焚烧或裂解的约占12%,在自然中积累、陆地堆积或填埋的占46%,进入海洋的占7%。

 

人类长期忽视对塑料废物的合理处置,致使全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白色污染。塑料废弃后,如果掩埋地下,大约需要200年时间才能完全腐烂降解,会对土壤的酸堿度造成损害;如果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果随意丢弃,会沿江河湖海漂流,让遥远的北冰洋不幸成为人类的垃圾场。

 

而更为严峻的危机是,伴随地球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塑料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2019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塑料污染已经侵入人类体内。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微塑料,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每年人均摄入量约为250克。

 

控制白色污染,正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和迫在眉睫的举措。为此,已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限塑”或“禁塑”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国也一直在合理利用塑料、减少塑料污染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其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问题,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开始正式实施。这份“限塑令”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自此,人们在国内的大小超市购物,几乎都会在结账时被收银员礼貌地问道,“塑料袋最小的两毛一个,您需要吗?”可以看出,2008年“限塑令”的治理思路是以增加成本的方式,令人们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限塑令”实行初期,许多顾客为了降低额外支出,确实开始自带购物袋或是手拿即走。国家发改委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后,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中国快速发展令“限塑令”亟待升级

 

从商场、超市塑料袋使用量的减少情况来看,“限塑令”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可是,为何近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环保组织,或是媒体报道和民间舆论,仍在苦口婆心地强调和呼吁防控白色污染的严峻形势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内地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另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中国内地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对比之下,“限塑令”的“减塑”成果早已无法抵挡塑料袋使用量的增加态势。

 

“限塑令”后,为何中国的总体塑料产量和使用量不减反增?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人人都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白色污染”的制造源——快递和外卖。

 

每一次收快递、拆包裹,都会让网购用户兴奋不已。可是,层层包裹快递的胶带、塑封袋、包装盒、防撞泡沫,最后都逃脱不了被胡乱一通扔进垃圾箱的命运。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想象一下,500亿件快递能产生多少塑料污染?实际是,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约57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包装胶带一年的使用量可以缠绕地球1,077圈。

 

大部分快递纸盒还算易挑拣、好回收,而外卖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塑料垃圾制造巨头。分析机构卓创资讯提供的报告称,2018年我国在线外卖业务理论上会产生共计422.4万吨的塑料制品垃圾,总量是上一年度的3倍之多,占全年塑料制品产量的6%左右,其中包括360万吨塑料盒、49.2万吨塑料袋以及13.2万吨塑料勺。

 

如今,无论是写字楼里的垃圾间还是住宅小区里的垃圾桶,外卖垃圾随处可见。这些外卖餐盒多数属于一次性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均不可降解。而且,外卖餐盒垃圾油污重、气味浓,人们通常捆扎起来直接丢弃,使得清理、回收工作更加困难。所以目前,外卖垃圾的回收利用几乎为零,堆积如山的外卖垃圾已有围城之势。

 

纵观“限塑令”实施以来的12年,正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风生水起,快递和外卖的盛行却也同时造成了塑料垃圾疯狂式的蔓延滋生。另一方面,国人的生活水平随之越来越高,对在传统商场、超市里多花两毛钱购买塑料袋的“环保消费”早已不以为意。

 

而对于商家来说,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是永远不变的经营之道。于是乎,除了付费的手提塑料袋外,其实超市里还依然保有免费的平撕式保鲜塑料袋。这些塑料袋多用来单独包装肉类、速冻食品和新鲜果蔬,宗旨就是让顾客觉得买得方便、干净卫生。既然不要钱,一个袋子只装一把青菜,多拿几个回去当垃圾袋等情况非常普遍,所以这些平撕式塑料袋的消耗量非常巨大。至于农贸市场里的摊贩,让顾客掏钱买塑料袋更是少见的现象。

 

这就是为何塑料垃圾不减反增、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追根究底,就是中国发展了:经济的增长、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加上科技的创新和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限塑令”所“限”的范围已经容纳不了新的塑料生态链。千呼万唤之下,“限塑令”的权能与效用都亟待更迭升级。

 

新版“限塑令”带来生活新变化

 

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限塑令”2.0版就此诞生。从文件名的表述就能直观看到,“限塑令”2.0版已经从2008年的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拓展延伸至对“塑料污染”的治理。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新版“限塑令”即将逐步给你的生活带来新变化。其规定的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等。

 

这些新规意味着,今后除了传统的商场和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都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取而代之的,会是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外卖餐盒也会变成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

 

今后,在全国范围的餐饮行业中,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会消失,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也会在餐饮堂食服务中被禁止使用。今后在国内旅游,大家还得逐渐养成自带牙膏、拖鞋、梳子等塑料卫生用品的习惯。因为全国范围的星级宾馆、酒店乃至民宿场所,都将陆续不再主动提供这些物品。要邮寄快递,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都不能用来包装了。过去怕物件破损,胶带密密麻麻缠绕好几圈,而今后这种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也会被限制使用量。

 

这么多细微、宽泛的塑料禁令,恐怕一时还很难让百姓适应。莫慌莫急!新版“限塑令”充分考虑到了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差异性,秉持着“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将区分重点城市、地级以上城市和相关县级城市,按照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分步骤、分领域地循序渐进开展实施。

 

可以看到,新版“限塑令”既针对传统领域,也把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纳入进来。此外,新版“限塑令”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比如,除了在流通和使用端“禁塑”外,新版“限塑令”还从源头上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包括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和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等等。

 

当然,光控制供给,却不提供替代品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也不行。新版“限塑令”明确提出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一是大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二是积极培育可循环包装等新型模式。在此要求下,将来传统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性能会得到提升,一批可降解的新型替代材料也会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陆续被研发推广,各种可循环、可折叠的物流配送器具和智能回收设施将创新登场。

 

至于塑料垃圾的回收和处置环节,新版“限塑令”要求加大可回收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禁止随意堆放、倾倒,增加投放设施,提高清运频次。同时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的直接填埋量。

 

让文字的“限塑令” 变成思想的“限塑令”

 

虽然在接下来的具体执行中,新版“限塑令”不可避免地会对部分行业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便利性等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总体而言,新版“限塑令”的内容是有着充分的前期政策铺垫和民意基础的。

 

早在2017年底,中国出台了“洋垃圾禁令”,禁止4类24种固体废弃物入境,其中就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去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上海更是率先采取了“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举措”。去年5月,中国还在国际上积极参与推动了《巴塞尔公约》修订案的通过,让发达国家再也无法随意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同时,国家又在国内11座城市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示范模式。

 

在新版“限塑令”的起草过程中,国家发改委还专门在其门户网站上开展了“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活动,征集社会各界提出的关于禁限管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国家发改委还会同有关方面,深入行业调研,认真研究分析,选择现阶段使用量大、问题相对突出、社会反映强烈的部分塑料制品,率先在部分领域和地区禁止或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新版“限塑令”的最终目标是,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相信,25年后白色污染的阴影会大幅散去,但是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永不能停止。

 

无论是12年前还是今天,“限塑令”的出台都是人们为治理自身所制造的白色污染问题的无奈之举。而自上而下的政策规章,也终究不能从根本上一蹴而就地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治理白色污染的关键,还是有赖于人人从我做起,让文字的“限塑令”变成思想的“限塑令”,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来源:紫荆网  作者系国家部委研究员)


更新日期:2020-05-11